二仁溪的25年:從「黑龍江」漸進入到生態樂園

2025/03/22
二仁溪的25年

臺南社大 環境小組 研究員:晁瑞光

我過去接觸的河流,都是享受美好大自然的地方。但與二仁溪的相遇,卻是從2000年台南社大成立開始。當時,我希望能將在其他河流所享受的美好分享給大家,帶領大家到河邊去玩、去體驗。然而,我們卻發現,過去所接觸的河流,都需要開車一兩個小時以上到外縣市;反觀台南市,明明有很多河流,卻沒有一條能讓人想親近。這促使我開始好好走訪台南市的幾條溪流。

當時的二仁溪,可謂「惡名昭彰」。在我接觸之前,黃煥彰老師、蘇水龍先生、杜明輝里長等人就已在此奮戰多年。二仁溪的溪水常年散發惡臭,呈現黑色,還會不時被染成橘色,有時還漂浮著油污,小船駛過甚至會留下大量泡沫。這裡的生態幾乎是死的,常見死豬、死雞、死鴨,甚至連死掉的乳牛都出現過。出海口也時常有大量死魚,除此之外,還有堆積如山的垃圾和工業廢棄物,包含各式各樣的線路板、陶瓷碎片、塑膠、玻璃纖維等,以及許多腐朽氧化後的渣、污泥混合物,連滲出的水都是黑色的。

二仁溪的25年

左圖:早年二仁溪沿岸裸露的廢棄物。右圖:2015年台南社大與公部門會勘開挖二仁溪電子廢棄物

享受過美好河流的我,對於二仁溪這種不可思議的景象感到非常憤怒。我開始運用自己最擅長的攝影,記錄下二仁溪的真實情況,並在社大舉辦課程,邀請老師介紹河流、污染整治、水質檢測等知識,同時也探討一般民眾可以為河流做些什麼。

期間,我們成立了河流守護志工隊,透過攝影、記錄等方式,隨時關注二仁溪的狀況,若發現問題就立即通報,希望藉由公民的力量,讓社會大眾了解二仁溪的困境,並督促環保局採取行動。由於案件數量龐大,2007年台南市地檢署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環檢警打擊環境犯罪結盟,透過民間團體、環保局、檢警單位、行政機關的合作,開始逐漸減少常態性的偷排污染行為。到了2012年,台南發生了一次偷排事件後,二仁溪就未再出現嚴重的偷排現象,污水問題也慢慢獲得解決。

二仁溪的25年

左圖:二仁溪中被掏刷出來的廢棄物 (2024/12/17拍攝)。右圖:台南社大帶領學員實際勘查二仁溪廢棄物議題現場。

然而,挑戰還沒結束,那就是沿岸長期累積的大量電子廢棄物。這些廢棄物經長期風化、焚燒、熔融等過程,無論是殘渣、污泥或氧化後的粉末,都已與環境融為一體。早期,大家都認為不可能整治,只能消極應對。但隨著水質逐漸改善,重大污染案件和偷燒事件也受到檢舉和改善,加上莫拉克颱風後提出的「堤岸工程」,在民間團體的努力奔走、檢方介入,以及立法委員在中央的推動下,最終清除了6公里的嚴重污染,二仁溪也開始起死回生,環境越來越好。白砂崙濕地的彈塗魚、螃蟹、水鳥等生態,都為大家帶來了希望。

然而,隨著每年風雨的沖刷,岸邊又被溪水沖刷出當時6公里堤岸未清除到的四小塊污染區域。從發現、通報、我們不斷透過現場呈現、會議要求清除,要求公部門清理至今多年,這些污染仍未清除,處理經費不斷高漲,河川局陸續進行污染調查、細部調查、實驗計畫等。今年初,環境部終於編列經費,承諾將以三年的時間分區清除這些污染。

我們持續記錄二仁溪的環境變化,這些年來,好的情況越來越多,不好的情況越來越少。溪水不再烏黑,可以看到魚群在溪水中活動,鳥群也變多了。前年,我們在記錄電子廢棄物灘地旁邊的水域,發現了第一隻黑面琵鷺,去年增加到3隻,今年春節期間更拍到9隻。此外,還有琵嘴鴨、赤頸鴨、尖尾鴨、白冠水雞、紅冠水雞,以及大、中、小白鷺、高蹺鴴、反嘴鴴、黑翅鳶等鳥類,這真是令人欣喜的發現。

二仁溪的25年

二仁溪環境逐漸改善,吸引黑面琵鷺、高蹺鴴等水鳥前來棲息。(2025/02/03拍攝)

現在的二仁溪,從出海口到二仁溪橋下,可以談論海岸退縮、海灘廢棄物、濱海植物等議題,沿著堤岸的自行車道到南萣橋,附近有紅樹林步道、白砂崙濕地,再往東走,就會看到主要的電子廢棄物污染場址,旁邊就是河川局收回的魚塭水域濕地,鳥群聚集的地方,這裡有非常多鳥類棲息,2-3月運氣好就可以看到黑面琵鷺。繼續往前走,就到了鯽魚橋,這裡是三爺溪匯入二仁溪的地方,從過去的烏黑水,到現在可以看到橋下有許多魚,雖然還是有民眾亂丟垃圾,但相較於過去的死寂,已經改善很多。

二仁溪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願意努力,就有希望改變環境。25年來,我們見證了二仁溪的轉變,生活環境也可以變得更好。因此,我邀請大家一起來看看這些改變的力量,只要相信,努力去做,就能改變。

專欄作者介紹
晁瑞光

現職:台南市社區大學自然與環境學程講師、環境小組研究員
專長:攝影、繪畫、劇場燈光,自然環境紀錄、調查與教育推廣。

One T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