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郁老師.於KIST實驗學校服務迄今三年

小海狸永續助學計畫學生操作MEandMine教案盒《情緒星際大奇航》*
(1) 改變,需要時間-一年級的龍龍
在課堂上,常吸引老師注意力於一身的孩子,有時反倒不是最需要幫助的那群;而龍龍正是屬於最需要幫助的那群孩子,卻又安靜得出奇,以至老師有時會不小心落下他。
遇到龍龍,是我到鄉村教育現場的第一年,同時也是我加入KIST,而開始推動社會情緒學習(Social-Emotiona Learning, SEL)的那一年:當時的我,相較多數人熟悉的情緒管理,更加重視SEL當中的「批判思考」與「觀點選擇」,期待學生能夠形成自己的想法,並且嘗試表達。
而總是睜大眼睛,彷彿專心致志看著你、又彷彿在出神的龍龍,每當我邀請他說點什麼,疑似發展遲緩的他完全無法做到,唯有我將問句簡化成是非題,他才會以點頭或搖頭回應。

藉由情緒機器人操作過程,學生們了解情緒與身體科學的關係
秉持差異化教學的信念,我嘗試以不同方式引導他:畫圖、照樣造句或重複同學發表的意見...當同年紀的同學早已嘰哩呱啦說個不停,仍以急迫的耐心陪伴他練習基本的「表達」,而每當他願意多說幾個字,便邀請所有同學一起傾聽他,給他大力的肯定與慶賀。
「這個表情代表什麼意思呢?」
「......開心,嗯!」
一學年很快地過去,在學期末操作MEandMine的情緒機器人主題時,我特別走到龍龍的桌邊,詢問正在擺弄機器人表情的他。他一如往常,睜著大眼睛看著我,頓了幾秒,然後再清晰不過地回答了我。
我想,無怪乎總說教育乃百年樹人,改變需要時間啊!

文郁老師帶領學生操作MEandMine教案盒《鯊魚王尋寶探險隊》*,從中學習社交溝通技巧
(2) 不是學生不夠好,是倦怠的老師沒有發現-四年級的小德
「老師,這個給你。」四年級的小德向我遞出一枚整齊美麗的紙雕。「這是什麼?它看起來很珍貴,怎麼會給我?」小德微微側頭,似乎有些害羞,朗聲說:「這是我三年級的時候做的,我想要送給我很喜歡的老師。」語畢,一溜煙地離開。
面對我時,總是體貼而充滿活力的小德,在同學眼中卻素來是個麻煩傢伙——不論是上課不舉手就搶答,或者容易對同儕不耐煩的語氣,都讓他成為班上特別「顯眼」的存在,而部分老師提及他時,也總是以「他就是這樣。」的無奈語氣帶過。
一開始,我採取不厭其煩的叮嚀攻勢:從人際互動的地雷到上課舉手發言的常規,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小德,然而,在他改變之前,我就先感到倦怠與挫折,決定暫且緩緩,要自己暫停一下,先照顧好自己,因為我深信「沒有穩定的大人,就沒有穩定的孩子。
說來也妙,當我不再時刻注意著小德的失序行為,我也不再因為他而容易生氣,反而能在平靜中,看見他的成長與亮點。
好比有次在MEandMine的課堂上,總是容易因為分組不合己意而對同學不耐煩的他,竟然能夠調整自己的情緒,與不那麼要好的組員,一起完成團隊合作的挑戰遊戲;下課後,我悄聲但興奮地告訴小德:「我看到你能接受自己沒那麼喜歡的分組,還很認真的完成活動,你做到了!」
儘管我不能直白告訴學生我喜歡(或不喜歡)他,但我可以針對具體行為給予正向回饋,師生一同實踐成長型思維!
*MEandMine教案盒介紹
《情緒星際大奇航》:運用導電黏土動手製作機器人,發揮創意捏出自己的情緒小物,一碰到機器人,大腦警示燈就會響起、心跳加速,讓學生了解情緒迴路。
《鯊魚王尋寶探險隊》:透過故事引導,跟著鯊魚王出發尋找失落的寶石,將各種團隊合作技巧融入桌遊設計中,讓學生在過程中練習專注於目標、傾聽、輪流與解決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