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istron-backend.azurewebsites.net/?project=2016-%E5%85%AC%E5%85%B1%E9%9B%BB%E8%A6%96%E2%80%A7%E6%B5%B7&lang=zh
成果展現 | 海 | 緯創人文基金會

專案背景介紹

二十年的追尋、三十五段樸質的影像故事,沒有音樂舖陳,沒有旁白敘述,極簡的魚人對話,用最純粹的表現手法,呈現海洋孕育多樣且豐富的生命樣貌,以及人類從海洋攫取各種養分的方式,乃至於海洋反撲的力道。

基金會支持公共電視《海》紀錄片,帶領大家以全新的體驗,靜心凝視人與海洋的關係、聆聽《海》的聲息與呼喚!

【紀錄片簡介】

海底火山炙熱的噴液逐漸降溫,生命開始蠢蠢欲動。海洋猶如宇宙內太空,萬物各自在軌道上運行,牠們隨著日升日落、月亮盈虧、潮水漲退,自然生息繁衍。「人」試圖在宇宙中扮演主宰者,重回生命起源的母體,是探索、敬畏、掠奪或共存?當運行的軌道逐漸偏離,最後,海洋與人的生命輪迴,會走向崩毀嗎?

海洋是地球生命演化的起源,幾億年前,部分生物陸續離開海洋,各自找到生命繁衍的出口,並在陸地爭得安身立命之地。億萬年來,海洋仍然扮演著無數生物的休養生息功能。

目前,我們就居住在最大海洋與最大陸塊交界區域的幾座島嶼上,近百年來,部份沿海居民仍依靠著各種海洋資源維生,並依侍著傲人的技術與雄心,航向無邊無崖的三大洋,屢創漁業大國的佳績。

而離我們最近的海岸潮間帶,也承接著中西太平洋輸送的各種養分,構築了多層次又豐富的環境,這裡是是許多生物棲息、繁殖與避難的場所,更是人們以最簡便安全的方式,就能夠獲得溫飽的所在。

近三、四十年來,海島子民似乎背離了海洋,忘卻了大海滋養的恩澤,更輕忽了,接納、包容、供養,雖然是海洋的天性,但也有反撲的力道。我們,逐漸成為陸封的民族,海洋資源過度利用,大肆破壞自然環境,與大海依存的關係產生質變,相對穩定的海洋環境也因此逐步瓦解。我們,似乎已忘卻了敬畏、愛惜、與海洋生界共存,是先人的生存智慧遺緒。

海島子民的眼界應該是無限延深且寬廣,但實際上卻短視膚淺。我們真的是住在環境脆弱的島嶼上,也真的瀕臨深邃且豐盛的海洋。海洋主宰著地球生態系的運行,左右著人類的未來,生態敏感區受到破壞,將產生連鎖效應。海!是大自然的母體,目前,正需要我們萬般呵護!

【製作緣起】

自1980年代起,柯金源導演就開始以照相機或攝影機記錄台灣的風土民情,早期是以紀錄自然美麗與奇妙的生態環境為主。到了1990年代,鏡頭的焦點就開始轉向,接著更以時間軸的概念,用田野調查的方式,深度紀錄環境變遷的樣貌。

依據台灣生物種類的統計數據:「本土物種超過57,700種,其中,海洋生物達13,000種,而魚類總數,也累計近3,000種,約占全球十分之一。但其中有將近一半到2/3的物種,均已從過去的數量豐富、常見,變成今天的偶見、稀有,甚至絕跡。」再根據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老師,近三十年來的研究資料:「發現北部海域的魚類群聚,每15年就減少一半魚種」。(引用報導)

邵廣昭老師也指出:「台灣吃海鮮量排名全球第四,每年消耗掉珍貴的珊瑚礁魚類,估計不下三十萬公斤。」就如以上各項數據顯示,我們一方面毫無節制的利用魚類資源,但又不斷消耗與破壞海洋環境,任物種消失、絕滅。

柯金源導演回想第一次以珊瑚礁海域為目標,四處拍攝自然生態、盡情蒐集畫面的時間,是從1993年間開始的,當時是參與製作公共電視委製的「瀛海水晶宮」節目。到了2000年,我們擴大了紀錄區域的廣度與深度,從台灣延伸到南中國海區域,完成了「記憶珊瑚」紀錄片,以及許多的海洋專題與短片。再到2011年,我們認為必須重建台灣早期的海洋生態豐富樣貌,才能講述或對照被我們荼毒的指標性生物之命運。因此,我們也陸續記錄了印度洋、大西洋、南太平洋的海洋明星物種。

2015年,《海》紀錄片進入收尾與後製階段,我們回溯1994到2014年間,二十年間的海洋環境變遷影像紀錄,也重新搜尋了我們曾經製作過的紀錄片與專題報導,發現,相關海洋生態環境的各種議題切面,大多已被一再重複討論與報導。

那我們是否回到最初始對於海洋的種種觸動,以最真實的影像、質樸的鋪陳、用心凝視、靜靜感受我們的周圍海洋,真誠思考我們與海洋的關係!運用我們智慧,重新形塑海洋文化與海洋資源的價值觀,讓我們的後代免於大自然反撲的厄運!

專案工作成果

2017 紐約電視獎 最佳電視資訊紀錄片環境與生態類別 銅獎
2017 桃園電影節 台灣競賽 入圍
2016 金鐘獎 非戲劇類節目導演獎
2016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台灣競賽 入圍

因應閱聽者大量使用行動載具的習慣,也因為電視紀錄片的長度限制,公共電視此次特別以網路短片的形式,完整詮釋海洋的各種面貌。
46部網路短片,紀錄片來不及說完的故事。
記錄觀點《海的故事》  

記錄觀點《海》全片看

公視紀錄片《海洋專題》

展開所有內容
One T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