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緣起】
自1980年代起,柯金源導演就開始以照相機或攝影機記錄台灣的風土民情,早期是以紀錄自然美麗與奇妙的生態環境為主。到了1990年代,鏡頭的焦點就開始轉向,接著更以時間軸的概念,用田野調查的方式,深度紀錄環境變遷的樣貌。
依據台灣生物種類的統計數據:「本土物種超過57,700種,其中,海洋生物達13,000種,而魚類總數,也累計近3,000種,約占全球十分之一。但其中有將近一半到2/3的物種,均已從過去的數量豐富、常見,變成今天的偶見、稀有,甚至絕跡。」再根據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老師,近三十年來的研究資料:「發現北部海域的魚類群聚,每15年就減少一半魚種」。(引用報導)
邵廣昭老師也指出:「台灣吃海鮮量排名全球第四,每年消耗掉珍貴的珊瑚礁魚類,估計不下三十萬公斤。」就如以上各項數據顯示,我們一方面毫無節制的利用魚類資源,但又不斷消耗與破壞海洋環境,任物種消失、絕滅。
柯金源導演回想第一次以珊瑚礁海域為目標,四處拍攝自然生態、盡情蒐集畫面的時間,是從1993年間開始的,當時是參與製作公共電視委製的「瀛海水晶宮」節目。到了2000年,我們擴大了紀錄區域的廣度與深度,從台灣延伸到南中國海區域,完成了「記憶珊瑚」紀錄片,以及許多的海洋專題與短片。再到2011年,我們認為必須重建台灣早期的海洋生態豐富樣貌,才能講述或對照被我們荼毒的指標性生物之命運。因此,我們也陸續記錄了印度洋、大西洋、南太平洋的海洋明星物種。
2015年,《海》紀錄片進入收尾與後製階段,我們回溯1994到2014年間,二十年間的海洋環境變遷影像紀錄,也重新搜尋了我們曾經製作過的紀錄片與專題報導,發現,相關海洋生態環境的各種議題切面,大多已被一再重複討論與報導。
那我們是否回到最初始對於海洋的種種觸動,以最真實的影像、質樸的鋪陳、用心凝視、靜靜感受我們的周圍海洋,真誠思考我們與海洋的關係!運用我們智慧,重新形塑海洋文化與海洋資源的價值觀,讓我們的後代免於大自然反撲的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