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國家地理雜誌臺灣攝影大賽作品驚艷 呈現臺灣人文、自然、生態多元樣貌

2023/10/07
國家地理雜誌臺灣攝影大賽得主

2023《國家地理》雜誌臺灣攝影大賽10/4於三創Clapper Theater舉辦頒獎典禮,得獎者與評審和現場貴賓合影。(國家地理雜誌提供)


由《國家地理》雜誌舉辦、緯創人文基金會獨家贊助的2023《國家地理》雜誌臺灣攝影大賽,在歷經三個月的徵件,共匯聚1,640位優秀攝影者,為臺灣留下5,242件精彩作品。10/4舉辦頒獎典禮,公開「人物」、「地方」、「自然」、「青少年」與「生態永續」五大主題的得獎照片,並邀請《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總編輯李永適、當代紀實攝影師沈昭良、知名環境紀錄片導演柯金源、國際生態攝影大師法蘭斯・藍汀(Frans Lanting)進行講評。

儘管本屆大賽因鳥類拍攝爭議停止徵收相關作品,其他生態物種及各類主題拍攝仍有非常出色的表現;其中,為聚焦臺灣生態議題而設的「生態永續」組冠軍得主年僅14歲,以入微的觀察與細膩的攝影呈現蜘蛛百態,令評審們相當驚艷。


國家地理雜誌臺灣攝影大賽得主

(上圖由左到右)國家地理雜誌總編輯李永適、國際生態攝影大師法蘭斯・藍汀(上圖由左到右)當代紀實攝影師沈昭良、知名環境紀錄片導演柯金源擔任今年大賽評審,選出優異的作品(國家地理雜誌提供)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總編輯李永適也在典禮中強調攝影倫理的重要性:「生態攝影除了要有拍攝的專業技術外,也包含對自然環境的關懷,需與自然和平共處,故於評審過程中對攝影倫理也有所討論,切忌為了取得完美的作品而刻意違反生態原則。」國際生態攝影大師法蘭斯・藍汀除了驚艷於微距攝影作品的精湛技藝,也讚揚透過作品述說人與自然之衝突及共存的攝影師們。期待藉由攝影大賽匯集不同觀點與創意所拍攝的照片,能喚起更多人重視生態及自然環境、專注於地方人文與生命之美。

跨越世代的攝影好手齊聚 以動人瞬間訴說臺灣故事驚艷國際

本屆攝影大賽得獎者,最年輕與最年長相差55歲,「生態永續」主題冠軍得主更是年僅14歲的國中生,由此可見攝影愛好/佼佼者不分年齡、皆能藉由攝影鏡頭傳達對於這片土地的關懷故事。其中「人物」組冠軍郭維章的作品以臺灣雲林遶境活動為主軸,拍攝出虎爺轎班人員接受鞭炮洗禮的照片,除了需依賴拍攝者毫不畏懼的記錄稍縱即逝的畫面外,亦透過照片訴說臺灣的本土文化特色;「人物」組亞軍係由69歲的陳慧珠以水中攝影呈現充滿詩意表現的敦煌舞奪得,國際生態攝影大師法蘭斯・藍汀也特別嘉許參賽者克服浮力變數完成色彩飽和的吸睛作品。「地方」組冠軍林儀瑄則以台南六甲荒廢的太陽能板為主軸,訴說科技在人類離去之後,逐漸凋零、被蔓延的植物與塵土覆蓋,終被自然收復,紀錄下承載著歷史的故事和過去人類發展歷程中寄予的希望,當代紀實攝影師沈昭良對該作品深有共鳴,直指該作品的震懾強度是獲獎關鍵。「自然」組得獎作品在各自呈現臺灣山海的精采景觀之外,該組冠軍以微距鏡頭拍下蟬的脫殼,紀錄生命的延續,以一張照片便道出生命的意義,引人省思;「青少年」組的得獎作品則是以年輕的視角記錄了自然與城市的不同觀點,15歲的冠軍黃敬凱以廣角微距鏡呈現蜘蛛結網預備捕食的景象,沾滿細小水珠的蜘蛛絲宛如水晶一般閃閃發亮,呈現如夢似幻的光景。

臺灣當代紀實攝影師沈昭良表示:「攝影是一種創作,拍攝主題需與自己的關係緊密連結,才能說出引人入勝的故事。」法蘭斯.藍汀亦提醒,生態攝影最重要的是呈現「真實的情境」,絕不能為了攝影需求而刻意擺設情境,也因此更加肯定此次參賽作品以多元的樣貌傳遞臺灣的生態之美以及對生命的期待與熱情。


國家地理雜誌臺灣攝影大賽得主

有鑑於攝影界有用籠拍、誘拍等方式,拍攝鳥類照片,引發破壞環境生態疑慮,國家地理雜誌台灣攝影大賽決定今年取消鳥類作品報名,並提出拍攝的十大準則,呼籲攝影界共同遵守、保護生態。(國家地理雜誌)


培養攝影素養、遵守拍攝倫理才是生態永續關鍵 強調以關懷與自然共存

儘管用影像說故事是《國家地理》的核心,並藉由攝影大賽匯集不同觀點及創意的照片呈現臺灣環境多元樣貌,於此同時遵守拍攝倫理也是生態永續的關鍵之一,故於大賽徵件期間舉辦了3場具指標意義的攝影論壇,並和教育界一同推動「攝影入校計畫」,為的就是鼓勵攝影愛好者透過攝影訴說故事的同時也能提升攝影素養,共同維護環境永續。

李永適表示:「今年我們希望能夠強調生態攝影的倫理,故停止徵收具有爭議性的鳥類攝影作品,並於10月份出版的新刊中,特別討論鳥類攝影的倫理問題與正確的拍攝方法,整理了鳥類生態攝影的10大準則,希望能提供愛好生態攝影者有明確的規範參考,共同關心自然環境。」未來,《國家地理》雜誌也期待持續透過攝影大賽,鼓勵人們對世界有更多的探索與啟發,進而做出更好的改變。

2023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大賽

完整得獎作品資訊
國家地理雜誌 FB粉絲專頁
國家地理雜誌 官網
One T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