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吃到滅絶的到守護~台灣穿山甲的保育之路
文:孫敬閔(台灣研究野生穿山甲的生態學者)
身披鱗甲,穿梭暗夜森林,日食萬蟻鑿穴居。牠,是穿山甲,一種神祕又鮮為人知的哺乳類動物。
穿山甲又名鯪鯉,外表覆蓋著碩大的鱗片,在草地上行走時,有幾分像是鯉魚在水裡優游。這些鱗片是穿山甲禦敵自衛的武器,行動不算迅速的穿山甲,遇到無法逃離的險境時,就會將身體蜷曲成球狀,仰賴堅硬的鱗片作消極的防衛。
諷刺的是,穿山甲這身賴以維生的鱗片,卻成了人類眼中的藥材。中國古代藥典記載穿山甲鱗片具有活血、化瘀、通乳等療效,是產婦分娩後的珍貴食補藥材,受到篤信傳統藥材功效的華人世界所喜愛。過去20年,全世界有超過200萬隻的穿山甲被獵捕,走私到中國和其他有華人居住的城市,背後的驅力就是穿山甲鱗片的藥用價值和可觀的黑市商機。
全世界8種穿山甲都面臨著或大或小的生存危機。台灣,是中華穿山甲的棲息地,也是目前全世界極少數穿山甲的避風港。台灣的穿山甲在40-50年前曾面臨被大量獵捕的噩運,隨著國民生活水準提升以及野生動物保育法規的施行,食用或利用野生動物的慣習和文化已經逐漸式微。
目前在全台灣各地的淺山都有機會觀察到穿山甲挖掘的洞穴,這些洞穴是穿山甲尋找螞蟻或白蟻所開鑿的洞穴,一隻穿山甲每年可以吃掉接近3,000萬隻的螞蟻和白蟻,對於維持森林生態的穩定貢獻良多。有穿山甲出沒的地方,無形中也受到穿山甲的生態系統服務的照顧。
台灣是穿山甲的樂土,這句話或許仍是目標,但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期盼更多力量投入穿山甲的保育和研究,讓穿山甲不再神秘,讓人類與穿山甲彼此相互欣賞著,卻又互不打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