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連埤緯創專案2023年度成果回顧:友善農耕篇

雙連埤邊有一個小小的客家聚落,從日治時代自桃園、新竹一帶的先民們靠著自己的雙腳跨越山嶺,來到了這塊土地生活。現在在聚落生活的阿公阿嬤大多是第二、三代的居民,他們出生在這裡,都靠著務農維持生計,施用農藥的慣行農法早已成為居民們維持生計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然而雨水卻會將農藥與化肥帶入較為低漥的雙連埤中,對水質與居住其中的生物造成影響。

友善契作田間的自動相機紀錄照,分別為保育類之臺灣野山羊(左上)、食蟹獴(右上)、藍腹鷴(左下)以及麝香貓(右下)。
人文基金會支持荒野保護協會在雙連埤守護土地多年,與農友簽約以友善環境的方式耕作──不使用農藥與化肥──讓土地不排外。小至青蛙、蝴蝶、蝸牛,大至山豬、台灣獼猴、山羌都和我們一起共享這片田地──或是說田間的美味作物,2023年更是紀錄到藍腹鷴、臺灣野山羊、食蟹獴以及麝香貓等保育類物種在緯創契作田中活動,顯見無農藥的友善耕作方式,確實能讓野生動物真正地受益。而農友們有了契作合約的保障收入,轉型友善耕作的農友就不必擔心收入受病蟲害影響,而能慢慢試著使用有機資材與天然肥料,找到農事與生計的新平衡。
除了慣例種植的作物外,這幾年也與合作農友一起試驗更多適合雙連埤氣候的新作物,運用友善農法試種百香果、當歸、丹蔘作為社區示範。其中屬於爬藤植物的百香果,因為種植於棚架上,減少了處理下方雜草的功夫,引起其他非契作農友的仿效,更因此減少了除草劑對雙連埤水質的影響。希望多方試驗與建立成功典範,能影響更多雙連埤的農友嘗試友善耕作,破除只有慣行農法能獲利的印象;同時,契作友善田裡也試種各式適合冬季的葉菜、在夏季生長繁茂的瓜類,包含火焰萵苣、馬鈴薯、芥菜、杭菊、山藥、花椰菜、高麗菜、苦瓜、南瓜、絲瓜、冬瓜、茄子、櫻桃蘿蔔、紅蘿蔔、紅鳳菜,期許多元的作物嘗試能為雙連埤的農耕帶來更多可能性。

緯創契作田生產作物,從上至下分別為,火焰萵苣、馬鈴薯、芥菜、杭菊、山藥、花椰菜、高麗菜苗、苦瓜、南瓜等。
而基金會契作田裡的作物會在採收後的幾日內,就近捐贈給宜蘭在地有需要的機構,如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得安家庭關懷協會、雙湖社區發展協會-長青食堂、愛加倍食物銀行、慈懷社會福利基金會、蘭智社會福利基金會,共六家社會福利機構,農作物總重為2305.7公斤,約有1225人次受惠,讓農作物能在最新鮮的狀態下被送到需要的人們手中。

友善契作田作物贈送給宜蘭在地社福機構。
因為有荒野保護協會、民眾,以及許許多多志工與我們的共同努力,才能持續地堅持使用友善農法善待土地,同時也能與更多人分享收穫、與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生命們共好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