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對於生物多樣性和永續環境保育的關注日益增加,草山猛禽中心於2022年3月成立,作為台灣首家由民間經營的猛禽教育展館,透過美麗而自由的生物形象,推出各種豐富多樣且感動人心的教育推廣活動,中心的目標是促進大眾思考生物多樣性和永續環境保育的重要性。
人文基金會除了支持中心設立前的空間與環境建置,及年度的各項特展和教育推廣,今年更延伸贊助猛禽救傷毒物檢驗。透過合作讓更多人了解猛禽,透過教育、研究和保育措施,為受到威脅的猛禽提供更好的未來。
日前草山猛禽中心推出「愛不鴞失。擁抱自然」主題特展,以台灣貓頭鷹為焦點,喚起社會對於這些珍貴生物的保育關切。
面積不大的台灣,孕育著多達12種貓頭鷹,這些猛禽均被列為二級以上保育類物種。牠們棲息於不同的環境,從平地河口到淺山次生林,從高山原始林到人跡罕至的地方,很多角落都存在牠們的足跡。然而,這些貓頭鷹的生活方式與需求仍然有許多未知之處,需要更多的研究和了解。

「愛不鴞失。擁抱自然」特展深入介紹台灣貓頭鷹所面臨的危機。例如,一級保育類的草鴞,正受到滅鼠藥物的威脅,這種威脅不僅影響著鴞類,也牽動著整個生態系統。另一方面,像是黃魚鴞,一種依賴於溪流環境的物種,很難想像黃魚鴞普遍存在血液汞濃度過高的問題,在溪流整治過程中也面臨繁殖的困境。特展不僅將這些事件呈現於眼前,更透過展示貓頭鷹卓越的生物形態特徵,如極佳的視力、敏銳的聽覺與無聲的飛行動作,讓人們更加了解這些生物的獨特之處。
特展展示了人文基金會對於猛禽的多元關注,包含支持猛禽研究會、台東的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以及與國家地理頻道合作「夜行獵手・臺灣草鴞」紀錄片。這次特展也同時展出了遠雄人壽也與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合作守護億隻鴞生態復育行動。這些案例彰顯了企業將生態保育付諸於實踐社會責任的行動,推動猛禽救傷和教育推廣具有正向的影響力。

草山猛禽中心期望透過「愛不鴞失。擁抱自然」特展,讓更多人深入瞭解台灣貓頭鷹的保育現況,同時鼓勵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將生物多樣性的保育納入核心,共同實現聯合國第15屆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所確立的目標,攜手守護台灣寶貴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