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莎倫床邊故事的經典畫面 Day1玉樹臨風、亭亭玉立的小莎倫(節錄自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粉絲專頁)
5/30在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以及生態紀錄片導演梁皆得的努力下,由人文基金會贊助直播設備,終於成功在距地22公尺的熊鷹巢周圍架設器材,開啟了史無前例的繁殖熊鷹巢直播,不僅是難得的生態紀錄,也讓大眾皆能一睹臺灣最壯碩猛禽的美麗身影。
但架設器材後的直播並非一帆風順,深山野嶺進行監視系統架設的過程會遇到多種阻礙。若天候狀況不佳、連日陽光不足,皆可能造成器材斷線或電池蓄電不足,若遭遇蓄電不足情況,梁皆得導演與研究團隊就必須揹著2顆各15公斤的太陽能電池,花費半日的登山路程前往熊鷹巢更換與調整設備,讓直播順利延續。
6/14研究團隊再次上山進行設備檢修,沒想到卻發現另一項設備也出現問題,但是野生動物長大的速度不會等人,透過自動相機的紀錄,已發現在6/15幼鳥「莎倫」首度在巢外過夜。因為設備修復往來需要許多時間,到登山口來回都需要花12小時的時間,到熊鷹巢穴則需要在徒步登山,來回又要再花10小時,並且必須面對山上各種不確定性。在莎倫長大之際,回巢的時間會越來越少,就算檢修直播數日可能仍然無法再記錄到莎倫,因此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於6/16宣布今年度熊鷹巢直播正式收播。
在熊鷹生態記錄過程,梁皆得導演與屏科大孫元勳教授團隊都投注極大的人力與物力,在此辛苦努力下,熊鷹繁殖巢直播也獲得廣大迴響,共計有台、港、日、美、馬、加、澳、越、星等超過19國、近15萬人追蹤收看。
看著小莎倫離巢,我們欣慰,卻也帶著點傷感。我們知道莎倫終將獨立、展翅高飛,飛越台灣壯麗的山川,面對野外種種危機,並在未來和媽媽伊布一樣生兒育女。研究者們為莎倫戴上身分識別的腳環,期待有天望向天際,能看到莎倫輕巧美麗地滑過樹稍。

矗立於巢外的熊鷹媽媽「伊布」(節錄自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粉絲專頁)
為了嘉惠廣大觀眾,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製作一連五天的自動相機錄製的巢邊花絮,邀請同仁上線觀賞,一同回顧莎倫成長過程的精彩瞬間。
而本次在直播中貢獻良多的梁皆得導演, 為人文基金會長期支持的生態紀錄片導演,繼《老鷹想飛》、《尋找神話之鳥》、《守護黑面琵鷺》後,推出第四部由人文基金會支持的生態紀錄片《熊鷹,飛吧!》,預定將在2025年11月上映,希望能透過紀錄片喚起更多大眾關注熊鷹生態!
#莎倫床邊故事的經典畫面 Day1-玉樹臨風、亭亭玉立小莎倫
#莎倫床邊故事的經典畫面 Day2-2-探索世界的小莎倫(梁皆得導演攝影)
補充資訊: ★熊鷹家族介紹 母鳥:伊布 Ibu 公鳥:武松 Husung 2024巢內幼鳥: 莎倫 Salung 2021年大姊:烏莉 Uli 2023年二姊:妲麗茉 Talimua
本次熊鷹繁殖巢內的母鳥為伊布(Ibu),以及第三胎幼鳥莎倫(Salung),名字皆由在地布農族人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