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濟州論壇》在濟州回顧過去七年雙連埤的保育行動
文:黃冠博
去年要畢業前發現台灣長期生態研究研究網(Taiwan Ecological Research Network, TERN)在徵選學生參加國際生態學校(International Ecology School),這是一個每年舉辦在不同亞洲國家,讓不同國家研究長期生態的教授,帶領年輕的生態研究者學習什麼是長期生態,並讓他們跟自己世代的研究者交流的活動,去年在韓國濟州島舉辦。衝著有免費出國而且能夠深入認識國外生態研究的機會,我很快的準備好自己的履歷,也很幸運的獲得出國的機會。當時我在履歷上的賣點是寫著自己在做長期生態研究的實驗室學習,同時也有著雙連埤七年的在地參與經驗,很可惜去年因為在準備論文口試沒能在活動上好好的發表。沒想到今年四月初時,韓國國際生態學校的助理來訊息,他們希望找去年參加國際生態學校的學生來參加韓國舉辦的濟州論壇(Jeju Forum),分享參加國際生態學校的經驗。我們這個場次,論壇有給予建議的發表主題,介紹自己國家關於長期生態研究、島嶼外來種的經營管理或是國家對於生態保育研究的投入。發表主題定下來後感覺像是觸電一樣,看到島嶼外來種管理的那一刻,我很篤定的我該把這幾年在雙連埤大家的努力帶出國讓世界上的人看到。

2024年舉辦在濟州的國際生態學校
濟州論壇成立至今已是第20個年頭,創立論壇的目的是希望將濟州作為一個中立和平的國際交流平台,如今已經是東亞區域的區域性國際會議。今年濟州論壇的主題是Harnessing Innovation for Peace and Shared Prosperity(利用創新促進和平與共同繁榮),近來國際局勢緊張,美中關係日益的交惡,快速成長的AI技術如何影響經濟與法規,還有日益嚴重的氣候危機,讓全球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因此濟州論壇便針對地緣政治、氣候環境和科技經濟等議題進行討論。我的講題是基於氣候環境的議題,邀集去年在濟州參加國際生態學校的新興世代研究者,討論各自國家在長期生態與生物多樣性議題的參與。

2025年濟州論壇主題
或許是同樣為島嶼,發表主題特別放入與島嶼外來種管理,與我同場次受邀的菲律賓博士做的研究更是橫跨菲律賓諸島,主辦單位或許真的很想對於島嶼的生態保育政策有實際的案例作為借鑑。島嶼生態系退失後想要復原是個大挑戰,島嶼較少的空間與資源,加上因為地理的阻隔而產生的物種獨特性,使得擾動發生之後不像大陸生態系一樣有鄰近的種原加速島嶼生態系的恢復,讓島嶼生態系更加的脆弱。「島嶼」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常見,島嶼之所以脆弱其實來自他被周圍不一樣的生態系所包圍,也因此我們可以將島嶼的定義放在各個和周遭環境異質的生態系上,就像雙連埤和他相似的淺山埤塘們一樣,他們就像一座又一座的小島,漂浮在被森林與山丘環繞的宜蘭山林之中。

島嶼生態系遇上外來種入侵競爭失敗後的結果
在我大二的時候我剛認識目前在雙連埤的荒野保護協會專職黃閎義不久。當時我和許多喜歡自然就讀生態相關科系的學生一樣我整天就想泡在大自然裡面,閎義帶過我們系上幾次戶外調查活動,總是能夠講得非常有趣又十分的專業,看他對於許多物種都能如數家珍,像挖到寶一樣帶我們細細品味其中有趣之處,讓我們一票學弟妹都深受他吸引,踏上了生態研究之路。在一次活動閎義邀請我們一群喜愛生態的學弟妹們來到宜蘭雙連埤,讓當時我這個在都市長大到18歲,喜歡自然卻對自然陌生的我重新和大自然有了連結。雙連埤在當時仍在逐步復原的環境中,仍是充滿風采,最吸引我的是這裡有好多稀有的水生植物,或浮或沉散佈在雙連埤中,其中更有一些類群聚集形成了浮島,漂浮在雙連埤的湖域上,初次見到便對他們念念不忘,更成為之後研究的題目。回到現在仍舊難以忘記當時在雙連埤獲得的自然體驗,直到現在這仍是支持我持續在生態領域前進的初衷。

雙連埤豐富的生態與熱情的閎義是許多師大生科系學生接觸生態的起點
雙連埤的環境議題始於2000年地主希望開發雙連埤湖區,使用怪手與除草劑讓雙連埤的環境大幅退失,這不只是生物多樣性的減少,而是整個生態系功能的衰退。在正常健康的生態系,外來物種要入侵相對沒有這麼容易,健康的原生物種們已經占據了生態棲位,他們有足夠的資源能夠對抗這些初來乍到的外來者。但是當環境受到擾動,使得生態系中有許多等待復原的空間時,這些機會主義者的外來種們便有機會能夠賭上一把,進入到這些還在復原的空間裡。退失的環境因為功能不夠健全,遇上擾動後需要恢復的時間更長,這就使得這些外來種更有機會入侵成功,雙連埤的人厭槐葉蘋也是依靠這種方式趁虛而入。2019年中湖域的水生植物等待我們更進一步復育時,我們發現人厭槐葉蘋開始在湖域現蹤,他們利用了沒有水生植物佔領的空間與資源,讓他們從初次零星的發現到佔據雙連埤東北側的池子只隔了半年的時間。儘管受到外來種的入侵,雙連埤仍有許多珍稀水生植物分布於其中,同時受限於重要濕地的法規限制,使得在清除外來種的過程中難以使用機具的力量,非常仰賴人力清除。當時的人厭槐葉蘋數量非常驚人,記得在春季荒野已經安排了多次的志工日活動,也難以清除完全。這時候閎義想到或許能夠結合教育與志工活動,於是便找我討論舉辦保育活動,召集我們系上一票熱愛生態的學弟妹們,一次出動20~30人次的人力,運用人海戰術面對人厭大海。

師大生科系外來種移除活動投入的大量人力
清除外來種並不是一個很快速的過程,人厭槐葉蘋成熟後會結出許多的孢子囊果,當孢子囊果成熟後會從槐葉蘋基部的葉子脫落入土,在土壤留下數量龐大的待命班。我們雖然一次又一次的將槐葉蘋清除乾淨,但當土壤種子庫裡的這些孢子囊果還沒全部萌發出來清除完畢,這樣清乾淨又長回來的過程就會重複一遍又一遍,宛如薛西佛斯的巨石一般。這樣不斷重複的光景在重複多次後實在使人有點氣餒,然而就這樣不放棄度過了六年,在2024年我們發現今年一整年移除的數量比往年還少,這是生態學教科書的經典題材,當生物的族群數量降到一定的有效數量之下,他就會自然的崩解,這個訊號也宣告著我們跟人厭槐葉蘋的大戰告一段落,我們成功達成了在外來種入侵管理的實例上少有的根除。

筆者於2025年濟州論壇向各國與會者介紹人厭槐葉蘋在雙連埤湖區的面積與清除量變化狀況
雙連埤在外來種的經營管理能如此的成功,確實是罕有的例子,這除了基於志工們努力不懈的在這六年的期間辛苦的將外來種清除外,更重要的是我們有一套很完整的合作體系,透過荒野保護協會這個橋梁將各單位串聯起來。荒野過去與政府機關合作的經驗,讓我們能夠與雙連埤相關的宜蘭縣政府、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和林業試驗所順暢的溝通,解決各種保育行動上遇到的政策阻礙和行政困難。同時台師大、台大與宜大等友好的學術單位常藉由學術研究給予雙連埤的各項保措施建議,確保我們的各項保育行動是有科學根據,讓保育推動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最後雙連埤的保育行動有緯創人文基金會長期贊助給予全方面的支援,成為我們長久推動雙連埤保育行動最有力的支持。我跟閎義只是這些組織裡的一個小節點,我辦活動提供人力資源,閎義則能滿足我們生態能力培養與辦活動的需求,讓這樣友善的關係持續在系上傳承下去,成為之後雙連埤保育行動時重要的人力資源。

筆者於2025濟州論壇介紹雙連埤保育行動各單位的協力關係
回顧這次的濟州島行程,除了發現我們在台灣所做的保育行動已經做出了許多成績,同時也從韓國、濟州島學到了不少。濟州島在韓國生態保育上是極為重要的地方,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世界自然遺產、生物圈保護區、全球地質公園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拉姆薩公約的認證濕地,讓濟州成為多重國際特定區域(Multiple Internationally Designated Areas)。看到濟州如此豐富的生態與文化,思緒總會飄回到1000公里之外我的故鄉上,因為國際政治的現實我們不能像濟州能有如此完善的國際認證與保護,但我們也用著自己的力量,去守住我們自己的生態與文化,不斷的努力著。雙連埤的人厭槐葉蘋清除,不單只是一個外來種清除的正面舉例,同時也揭示著要對這樣重點的保護區域進行長久的經營管理,實在需要公、私部門與學術單位和環境團體攜手合作,才有辦法讓保育行動持續經營下去。期待這樣的合作模式能夠遍地開花,讓台灣在產業更加進步的同時,我們也能擁有更加韌性的自然環境。

雙連埤湖域內臺灣最大天然浮島的空拍影像。
作者簡介
黃冠博 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保育規劃一部 計畫專員 台師大生命科學系 生態演化組 碩士 雙連埤環境教育暨棲地守護基地 長期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