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森林創傷

2023/12/10

文:王偉聿


北臺灣淺山天然林的縮影

北臺灣低海拔區域,屬亞熱帶闊葉林環境,以楠木(樟科植物)為主要組成,同時存在於溝谷、山凹及森林邊緣之陰暗或潮濕的環境,也伴隨許多榕樹的親戚們(桑科榕屬植物)一同生長,構成所謂「楠榕林帶」,係由以樟科植物與桑科榕屬植物為主要組成之森林,為臺灣淺山區域原始森林樣貌,恰與人類活動區域重疊。在燒炭生活需求的年代,大部分之成熟森林環境已被開發殆盡,森林消失後,日治時期大量於此區域栽植相思樹,形成大眾耳熟能詳之相思樹森林,或稱「相思樹次生林」,屬於森林演替過程的前、中期階段,由於富陽自然生態公園早期的軍事彈藥庫(四四兵工廠)歷史,長期受軍事管制,受人為干擾的程度較低,相對於周遭森林環境,林相更趨於成熟,相思樹已逐漸被楠木取代,目前可見許多香楠巨木、茂密的樹冠層,造就耐陰植物的適生環境,山凹或溝谷內則以豬母乳(水同木)、白肉榕(島榕)及菲律賓榕(金氏榕)為主要組成,在溼度穩定且鬱閉度高的條件下,可見許多附生植物著生於石壁或大樹上,地被層則以蕨類植物為主,約占所記錄植物種類的四分之一,蕨類植物多樣性甚高,為本園區植物的一大特色,整體植物組成結構,可謂「臺灣淺山天然林的縮影」。

富陽自然生態公園

富陽自然生態公園蕨類植物地被及香楠巨木 (王偉聿提供)


富陽森林植物相的現況

富陽自然生態公園於108年開始至今,委託植物專家進行詳細的植物資源調查,設置木本及草本植物永久監測樣區,以了解目前植物組成變化及森林更新狀況,共記錄111科 (依照APG IV分類系統),包含7亞種、41變種,共366個種及種下分類群;種及種下分類群最多的科依序為菊科20種、桑科15種、茜草科14種、禾本科12種,大戟科、天南星科及鳳尾蕨科皆記錄11種。原生種253種,佔所有記錄到植物的69.13%;外來種(栽培種及歸化種)113種,主要以觀賞花卉為主,天南星科、天門冬科、爵床科、菊科及禾本科等類群物種較多,其中巴西鳶尾、粗肋草、黛粉葉、黃金葛、合果芋、白鶴芋、朱蕉、富貴竹、香龍血樹、虎尾蘭及大花蘆莉都占據非常大的覆蓋面積,且已有明顯的歸化現象。根據農業部林業試驗所之臺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本區列入臺灣入侵植物有11種,包含合果芋、紫花藿香薊、加拿大蓬、野茼蒿、昭和草、小花蔓澤蘭、王爺葵、非洲鳳仙花、落葵、落地生根及毛西番蓮等物種,在園區內零星可見。


富陽自然生態公園

富陽自然生態公園木本植物監測調查 (王偉聿提供)


富陽森林結界的破損 (外來植物的入侵)

完整的森林結構就是一個最堅固的防護網,在森林邊緣形成一道天然的結界,可以有效的阻隔許多屬陽性的外來植物侵襲,如小花蔓澤蘭、紫花藿香薊、加拿大蓬、野茼蒿、昭和草、落葵及落地生根等,主要都生長在森林邊緣及道路旁,在步道兩旁偶可見到少數個體,進入到森林內部則幾乎沒有生長記錄;但在高頻度的人為活動壓力下,伴隨民眾隨意砍除植被及栽種外來植物現象,造成森林內的環境產生改變,無意間為許多外來入侵植物打開了通往森林的通道,富陽自然生態公園的天然地被,面臨與外來植物生存競爭的壓力。


富陽自然生態公園

開始上樹的外來攀緣藤本植物黃金葛 (王偉聿提供)


底層栽培植物的猖狂

入侵植物往往是政府單位及大眾重視的議題,卻忽略栽培植物的影響程度,民眾在園區內隨意棄養植栽現象,或刻意在步道旁及森林下層栽植園藝花卉的行為,都直接將許多外來植物帶入森林內,調查發現,原本應該由許多蕨類植物所組成的地被樣貌,已明顯被巴西鳶尾、粗肋草、黛粉葉、黃金葛、合果芋、白鶴芋、朱蕉、富貴竹、香龍血樹、虎尾蘭及大花蘆莉等多種外來植物取代,其中僅合果芋被列為入侵物種的成員。換句話說,大部分影響富陽自然生態公園植被組成的外來植物,明顯被忽略或無視,但這些物種皆屬強耐陰性且無性繁殖能力極好的類群,本身就極度適應園區內的森林環境,森林的天然防護網明顯對這些物種的阻隔無效,在草本植物的永久監測樣區中,許多原生植物組成隨季節及環境變化而有所消長,但樣區內若有上述的耐陰外來植物生長,其生長量明顯逐季增加,顯示其強勢的生存能力,也意味著園區內原生植物的生長弱勢現象,可能逐漸走向被取代的命運,進而影響生物多樣性的下降。

攀緣性藤本的合果芋及黃金葛,為目前淺山常見的外來植物,在幼株時期,兩種植物會先覆蓋森林地被層,然後漸漸爬上喬木的樹幹,並在莖節上長出利於附著之不定根,無聲無息地將魔掌伸往樹冠層,其莖、葉會循序漸進的巨大化,淺山森林的原生喬木類植物可能無法承載如此大型藤本植物,若最後因植物生長不適而傾倒或斷裂,會導致森林防護網出現破洞,為陽性入侵植物打開進入森林的大門,進而造成森林結構產生改變。


富陽自然生態公園

已遭黃金葛攀附的豬母乳植株 (王偉聿提供)


富陽自然生態公園

富陽自然生態公園移除外來種植物,補植現地原生蕨類植物說明 (王偉聿提供)


修補富陽森林的創傷

透過緯創人文基金會的支持,荒野保護協會長期在富陽自然生態公園進行經營與關注,經過長期生物資源調查資料累積與植物監測結果,了解目前的植物組成狀態,可初步了解及推測未來森林演替的變化,也發現外來植物對原生植被的侵略現象。對大眾說明富陽自然生態公園森林價值及特色,並了解外來植栽對森林植被的影響及破壞力,是降低人為干擾最重要的途徑;另外經由舉辦移除具侵略性外來植物的活動,透過民眾與志工參與,更能親身去認識富陽自然生態公園的森林生態現況,尤其是傳遞「不該任意栽種植栽」的觀念;栽種這些景觀植物僅僅在那一念之間作為,但移除一個小區塊生長良好的巴西鳶尾,可能要花整個上午才有辦法移除完成,且總有漏網之魚,移除過程中可以發現被覆蓋的區域內,幾乎沒有其他伴生植物生長,可見具侵略性外來植物對原生地被層的取代能力。移除完成後的裸地,恰為許多外來植物適生環境,若僅進行移除而無後續作為,那也只是為許多外來植物創造更多生存機會;故在移除之後需依據植物調查的結果,選取園區內適生的現地原生植物種類進行補植。移除外來物種且種植原生物種的活動,可藉由民眾親身參與,將所要推廣的觀念確實傳達,並修補富陽自然生態公園森林的創傷。


富陽自然生態公園

緯創志工參與富陽外來種植物移除工作 (國家地理雜誌提供)


富陽自然生態公園

移除具侵略性外來種植物後,補植現地原生蕨類植物成果 (王偉聿提供)

專欄作者介紹

羽林生態股份有限公司 植物部研究員

雙連埤植物調查合作研究員

富陽自然公園植物調查合作研究員

One T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