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之音」《島嶼共聲‧傾聽台灣》拉近我們與猛禽的距離,一起Open Wings賞鷹趣,歡迎收聽。

2021/10/27
當草鴞飛過

您是否認為,要觀察猛禽,一定要去很遠的地方才看得到?其實,猛禽與我們的距離沒那麼遙遠,在許多郊區、甚至市區的公園,都能觀察到猛禽。台灣猛禽研究會在每個月的第三個禮拜六,固定舉辦「Open Wings賞鷹趣」活動,帶領民眾走到戶外來看猛禽,散播「鷹毒」!

猛禽會研究專員王李廉指出,「Open Wings賞鷹趣」是針對賞鷹入門者舉辦的活動。猛禽會成立之初的工作項目是以猛禽研究為主,但抱持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想法,後來也開始嘗試透過各種活動,讓社會大眾能夠認識猛禽、關心猛禽,因此2013年底首次舉辦「Open Wings賞鷹趣」,獲得很好的迴響,2014年9月開始成為每個月固定舉辦的常態性活動,僅這兩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有幾個月停辦。

一年當中,每月「Open Wings賞鷹趣」的舉辦地點都不同,如今年1月在華江雁鴨自然公園、2月金山青年活動中心、3月北投吳氏宗祠、4月觀音山遊客中心、8月大安森林公園、9月陽明山國家公園菁山自然中心等。王李廉表示,這些地點都是在雙北市、離市區不遠處,甚至就在市區的公園,都是觀察猛禽的熱點;至於每個月份的地點選擇則依猛禽活動的季節性進行安排。

我們就跟著9月18日的活動,來到菁山自然中心,看看能觀察到哪些猛禽。

因為「Open Wings賞鷹趣」的活動定位,是讓剛入門、想賞鷹的民眾參與,有的人可能還沒有購買望遠鏡,因此猛禽會也提供望遠鏡的租借服務。當天活動一開始,帶隊講師蔡明汕、王李廉,便向參與者說明望遠鏡的使用方法,並講解如何彼此溝通猛禽在天空中的位置。

採訪這天天氣非常好,天空湛藍,只有幾朵雲,視野極佳,早上9:00活動開始後,就不斷地觀察到猛禽,同時講師也帶入這些猛禽的知識。如觀察到魚鷹的同時,蔡明汕也講解魚鷹的飛行姿態與習性:魚鷹是一種特化的大型猛禽,爪長帶突刺,能在抓魚時刺穿魚體且牢牢勾住;牠還可以入水抓魚,因此羽毛能高度防水,油脂分泌比其他猛禽發達。魚鷹在飛行的時候兩隻翅膀呈現M字型,因此賞鳥的朋友也常常戲稱魚鷹為「麥當勞鳥」。

我們也看到林鵰,這是台灣翼展最長的留棲性猛禽,飛行的時候幾乎是用飄的,會在空中緩慢盤旋,尋找飛鼠、松鼠等嚙齒類動物。以往大家認為林鵰是出沒在深山的猛禽,但是近年來在淺山地區有越來越多的觀察紀錄,這是代表林鵰越來越適應人為環境,還是有其他涵義呢?還等待我們繼續深入研究。

觀察猛禽時,如果猛禽飛得又高又遠,要如何辨識出牠們是哪種猛禽呢?蔡明汕表示,主要是依照猛禽的體型輪廓、翅膀形狀,以及行為來判斷。活動所提供的賞鷹趣手冊中附有一張檢索示意圖,參加者也可以按圖索驥,像是如果觀察到的猛禽翅膀比例較寬、長度較長,末端有明顯指岔,全身近黑色,就應該是林鵰;如果翅膀與尾羽具有白色帶,則是大冠鷲。

這天非常幸運,總共觀察到大冠鷲、黑鳶、鳳頭蒼鷹、林鵰、魚鷹、赤腹鷹、松雀鷹、遊隼等八種猛禽。因為豔陽高照,10點之後天氣便非常熱,觀察到猛禽的機會也降低,因此講師們就帶隊進入菁山自然中心的標本館,實地來觀察欣賞這些猛禽的標本。標本館當中陳列的標本,不只有鳳頭蒼鷹、大冠鷲、松雀鷹等猛禽,也有翠鳥、樹雀、白腹秧雞等鳥類,以及像是穿山甲、台灣彌猴、麝香貓等哺乳類,與雨傘節、赤腹游蛇、柴棺龜、斑龜等兩棲爬蟲類。這些標本絕大多數都是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園區內遭遇意外的野生動物,如因路殺、窗殺、中獸夾而喪生。為了讓牠們的生命能持續發揮價值,因此製作成標本典藏,讓參觀民眾充分體現到野生動物生命的美麗與無常,並思考人類活動對於野生動物的衝擊。

Open Wings賞鷹趣活動為每月定期舉辦的活動,猛禽會邀請民眾參與。參加者請記做好防曬、帶著飲水,如果有自己的望遠鏡也可以攜帶,最重要的是抱持著開放的心態—不要預期一定要看到哪些猛禽。

(本文照片感謝梁皆得導演提供,版權所有請勿使用)

Podcast隨選即播
One T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