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飛鷹計畫」帶著偏鄉學童認識他們的老鷹鄰居

2025/09/24

文/蔡岱樺(台灣猛禽研究會祕書長)

草山飛鷹計畫

「天頂ㄟ白雲阿~」老鷹想飛紀錄片裡,林強充滿著磁性的歌聲、沈振中老師的視角,指引著我們抬頭望向天空。老鷹、貓頭鷹等猛禽一直都在我們身旁,忙著生活其他瑣事的我們,忽略他們的存在是很正常的事情。老鷹想飛中描述黑鳶因為農地農藥、老鼠藥使用造成族群量下降至台灣瀕危的情況。雖然解除現下的危機很重要,我們也希望未來不要再發生類似的事情。

緯創人文基金會長期支持台灣猛禽研究會,「草山飛鷹計畫」自2022年至今已有18所小學共513位師生參與。結合戶外賞鷹課程與室內課程,欣賞草山飛鷹之美,認識猛禽生態,了解鷹仔的生存危機,並思考我們可以怎麼與自然共存,讓孩子從小認識猛禽,沉浸於自然環境,打造猛禽保育的未來人才,希望師生回到校園後能持續看見並關注校園的鷹仔。

草山飛鷹計畫—帶孩子從望遠鏡裡看見天空的責任

「你們知道要怎麼樣才能看到老鷹嗎?」猛禽會秘書長問到。

「去山裡面」小孩搶著說。

如果連住在山裡的孩子都沒看過老鷹,那事情就嚴重了。寸土寸金的台灣土地,山頭開發速度比我們想像的快。過去林地被拓殖為果園、檳榔園,現在是新興的露營產業,正衝擊著多數猛禽的家。

「草山飛鷹計畫」著重在培養孩子們的感知力,親眼找到的那隻鷹,比生硬的教條知識更能烙印心底。至於如何能順利牽起孩子與鷹的緣分,那就是猛禽會的專業了。透過望遠鏡,孩子找尋到空中那黑點,此起彼落大喊著「看到了!看到了!」,我確定他們找到與鷹之間專屬於自己那不可言喻的情感。課程中特地安排參觀一間隱身在菁山自然中心的密室,裡頭收藏了陽明山國家公園裡因故死亡的野生動物:車禍的領角鴞、撞擊窗戶的白腹鶇、被颱風吹落的松雀鷹雛鳥等等,每隻動物都有著心酸的救傷故事。透過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解說志工協助講解標本的特徵、動物死亡的原因,並分享陽管處執行的保育策略,一方面可以補足戶外賞鷹,飛鷹小小而看不到的細節,二方面也讓學生們也體驗野生動物殞落時的惆悵。

草山飛鷹計畫

左:友善鳥類玻璃原理體驗、右:鳥類救傷流程演練

從窗貼遊戲到食繭課,孩子學會如何成為猛禽的守護者

上午認識了野生動物生與死的課題,下午的課題是如何認識動物跟留住他們的生命。猛禽會猛禽救傷站,每年約220隻左右的案件,其中有20%因為撞擊玻璃受傷,我們設計互動遊戲讓學生親身體驗友善鳥類窗戶布置原則中的5x10公分法則。了解原理並提供多樣布置方式,配合猛禽救傷演練,讓他們回到校園後,成為校園鳥類拯救使者。

人有食安問題,鳥也有食安危機。老鼠藥、重金屬長期威脅台灣猛禽族群的健康。要能更加有效率監測猛禽的行蹤與食性,研究者撿拾食繭、觀察食繭內的殘骸來判斷猛禽的食性。因此我們設計了「食繭課」,讓孩子動手拆解救傷站內貓頭鷹吐出的食繭,學習判斷貓頭鷹的食性。為了避免細菌傳播,每顆食繭都是用錫箔紙包好送入高溫高壓滅菌釜消毒過的。拆開錫箔紙的過程就像抽一番賞:D賞是青蛙的腿骨、C賞是老鼠股骨、B賞是老鼠的頭骨,而講師們最喜歡的夢幻A賞呢? 則是蟑螂的外骨骼。領角鴞也會捕食節肢動物!在都市,蟑螂是最常見也是數量最多的昆蟲,殺蟲劑等環境用藥的不當使用是會影響到猛禽的健康。碰觸到蟑螂碎片的學生,心裡雖然百般不願意,但也能理解到底層生物對於高階掠食者的重要。

草山飛鷹計畫

左:食繭操作前解說、右:孩子們親自拆解食繭

在東亞遷徙路上,播下未來守望的種子

台灣是東亞候鳥遷徙線上重要的休息站,長期監測遷徙猛禽是了解牠們族群是否受到威脅的工作。<火眼金睛>是遷徙猛禽調查的室內教學版本,本會受到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每年9-10月在凌霄亭用調查遷徙猛禽的種類與數量,這樣工作已經長達有20年之久,即便如此我們對於遷徙猛禽的狀態所知甚少,國外很多地區的調查都是持續50年以上不間斷。我們透過分組競賽的方式,讓孩子學習橫向的聯繫與彼此的默契,細數紛紛鷹群流動之河,我們看到孩子們展現出專注與堅持,也看到未來猛禽調查新星。

一日的課程來到尾聲,賦歸前的展場巡禮與合照、老師和學生流露出的依依不捨,相信我們埋下的種子應該在他們心中生根了!

台灣猛禽研究會(草山猛禽中心)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建業路7號
開放時間:週二 ~ 週六 11:00~17:00

相關連結

台灣猛禽研究會官網

台灣猛禽研究會FB粉絲專頁

One Two